当前位置: 首页  > 少林传奇 > 史记

大者风范 大德再风

2017/10/13 18:24:28 人评论

他出生佛缘世家,童年的机缘使他对佛有了心得。 他貌似懦弱憨受,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刚毅处置。 他为人谦谨随和,在暴风雨来时他撑起自己脊梁。 他与少林寺混为一体,演绎着及至罕有的佛家大者风范。 他就是传承少林文化的一代大师——释素喜老和尚




他出生佛缘世家,童年的机缘使他对佛有了心得。


他貌似懦弱憨受,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刚毅处置。


他为人谦谨随和,在暴风雨来时他撑起自己脊梁。


他与少林寺混为一体,演绎着及至罕有的佛家大者风范。



 

 


大者风范 大德再风


——记圆寂三周年、修为大者的素喜大和尚

 



老记见证网  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当我们经过艰辛曲折的努力,把我们文武兼修的文化精粹传播到了全世界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在地球村的各个角落的肤色各异的“村民”们,都为这东方的神奇文明而由衷惊叹的时候,当我们的儒道成了他们的研究课题,佛禅成了参悟人生的北斗,武学渗透进哲学理论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我们的文化思想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认同,此时我们突然感觉到更应该追思那些保护和传承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既平凡又伟大的前人们。

 

 逝者长已矣,生者当相知

 

2009年3月的4日到5日,也就是农历的2月初八和初9,是已故的为传承少林文化而鞠躬尽瘁的一代宗师,少林禅武德高望重的高僧素喜老和尚圆寂三周年纪念日,一场规模宏大的祈福法会在千年古刹少林寺举行。法会由少林寺监院释延裕法师和素喜老和尚的剃发弟子释德扬法师共同主持,来自海内外的数百名少林弟子以及来自全国十多个省份的数千名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近万人齐聚少林寺追思缅怀这位为少林文化的传承,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立下了丰功伟绩的一代宗师。

 据少林寺一位大师介绍:少林寺此次举行法会,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已故高僧素喜老和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国祈福,为苍生祈福。这位大师还说:素喜老和尚是少林寺的第三十代传人、少林寺首座和尚、名誉方丈,其生前曾先后5次担任少林寺知客、监院、住持等职,为少林文化的传承和文物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素喜老和尚生前爱国爱教、悲天悯人,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举行此场法会,为国祈福,普渡众生,符合素喜老和尚生前的一贯作风。

 3月5日上午,为纪念素喜老和尚而出版的《守望少林》一书的首发式在法会期间同步举行。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释素喜是少林寺三十代首座僧,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协副主席,郑州市佛协会负责人。俗名耿金柱,幼名栓柱,生于1924年农历9月27日,是离少林寺咫尺之遥的河南省登封县城关南街人。父母就是少林寺的居士,父亲是个书摊先生,和寺院里的大师们关系甚好。年少时他因家境贫寒无法度日而漂泊流离,在讨饭途中饥寒交迫时受到了少林僧人的救助,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种下了佛是最好的信念。

 

 1936年,耿金柱出家到嵩山少林寺为僧,拜第29世住持僧贞绪大和尚为师,赐法名素喜。开始时他每天砍柴,挑水,在伙房做杂役,当时贞绪看到他干活勤快,做事忍让,为人和善,开始教他少林武学。众僧也都很喜欢他,平时争着教他习武。素喜出家后学习非常努力,早晨在私塾读四书五经,白天上殿念经,晚上练习武术,17岁时奉师命到洛阳白马寺参学,18岁到西安大兴善寺受具足戒,后留在寺院参学,在此后3年的传戒大法会中,被礼请为引礼师,尊证阿阇黎。素喜21岁回到少林寺,23岁到江南参访,朝礼普陀山等地,在此之后开始长住少林寺。由于天资聪颖且勤学苦练,他的武功造诣日益深厚,尤其是在齐眉棍、方便铲、大洪拳上的造诣,为世人所叹服,被人誉为“少林拳王”,并最终成为少林寺著名的“武”上高僧。 

 

大师心中装着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在抗战时期,在敌人的枪口下他毫不畏惧,带领弟子巧妙周旋,帮助共产党的队伍抗日,为少林寺增添了一丝传奇色彩。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许多僧人都迫于生计还俗了。而素喜为了守住佛像文物,守住少林,熬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1966年,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里,少林寺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僧人被逼还俗,佛像被毁,寺产被侵。素喜与行正和尚协同全寺僧众为了保护佛经、佛像、拳谱等重要文物,采取转移地点、埋藏地下等方法,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在此期间,素喜五次担任少林寺知客、监院、住持等职。1987年,行正和尚示寂,素喜不顾残疾的病体,以60余岁的高龄,再次出任少林寺住持,除修缮寺院外,还由他口授身教,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拳经、拳谱。此外,他还发扬佛教的慈悲济世精神,积极参加社会救济、支援灾区等工作,热心扶持公益事业。

大师一生广收门徒,1961年,素喜积劳成疾,但他不顾身体疾患,仍抱病向徒弟传授技艺,培养出一大批武林高手,可以说弟子遍天下。据不完全统计,素喜的弟子至少有近三万人,其中不少来自海外。他在武术界声名远播,很多人慕名来找素喜师父学习少林功夫,这其中就有后来享誉世界的德扬、德建法师等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为少林武术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一生节俭,视名利为尘土。他把终生所得都用在寺院的建设上,没有给自己和亲人留下半分财产。

 

 1996年素喜大师自住持位退隐,由永信法师继任。

 

 2002年3月,少林寺为素喜法师庆祝80岁寿辰,寺院民主管理委员会决定:由其剃发弟子德扬负责募化十方,亲自设计,监工督造,为他在塔林建造了寿塔,此塔是少林寺200多年来第一座为在世僧人所立的寿塔。少林寺塔林中的塔包括三种,即衣冢塔、骨灰舍利塔及寿塔,寿塔是为在社会上,为国家、为人民群众、为佛教事业作出特大贡献者修建的。

 

 素喜法师于2006年3月8日10时57分示寂,世寿83岁,僧腊五十六冬。

 

化做春泥更护花

 人圆即佛成。

大师已离我们而去三载了,到达了他的圆满之境。但大师留下的光辉却依然时刻照耀着我们。他用温润如玉的心,包容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他在少林寺整整生活修持了70年,他的身躯已融入少林的一土一木,他的生命早已和少林融为一体,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少林。素喜大师生前曾对少林弟子说:生有何欢,死亦何苦?他没有追求极乐,却怀着对所有苦难的拯救之心而把自己和众生一起留在苦海,以众生之悲而悲,以众生之喜而喜。而今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仇恨,太多的欲望和争夺,所以才会有无休止的纷争。我们虽然不可能达到大师无欲无求的境界,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充满无私爱心,乐于奉献的人。心中有菩提,自会常开智慧之花。

 

记者感悟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就到了素喜大和尚圆寂三周年的时候了。蓦然间,心里有一点小小的惊叹,时光过的真是快呀,自从上次在大和尚圆寂时,老记见证网记者曾拙笔报道并为其送行后,转瞬间又迎来了这三年的盘点。 

虽然记者与大和尚相见恨晚,可是一直却是神交已久,尤其是在这三年间,大和尚几乎时时与记者同行。和大和尚的相识让记者领悟了许多,并有了一种想做大者的想法,虽然那是一个很难到达的人生境界,对某些人来说那只能是一个梦想而已。可自我认为只要努力去做了就会达到,大和尚不是达到了么? 

三年来,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喜不自禁,得不言表。悲未必是悲,失也未必是失。悲让我们看到民族的血脉相连,大爱无疆。在悲的同时我们又找回了那久违的缺失的情感皈依。这失既是得,又是重生,国际经济危机让我们很多人失去了发财的机会,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很多人失业下岗,但是我们会重新找到我们的新生。义务献血后,血小板会生出新鲜的血液,会让一个肌体重新充满活力。一个企业倒闭后会给企业家们一个冷静思考的空间,这样东山再起之后,就会走得更稳更远。经受过挫折的人才会在痛苦之后找到更加理智的人生坐标。 

 

老记见证网记者本人,在这数年中,也曾时时参照素喜大师的大者风范来对照、鼓励自己:不要在意别人说什么,要在意自己在做什么。在这几年间,记者也正因为参悟了素喜大师的大者理论,才会忘却为了理想而和儿子孤独相依,忘却为了民族文化、为了《老记见证》中的有所作为而散尽家财。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在大师圆寂三周年盘点中,老记见证网记者又想起了几个名词。一个是无欲无求方为大者,另一个是现在时下很是时髦的“舍得”论。如果说,无欲无求是大者境界的话,那么大和尚的大者就是在于平常心,平常事。在平常中在小为中得到了大者的参悟和修为,这也正是应了那句“莫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要是都能像大和尚那样从每个平常事做起,用平常心态去努力完善自我,这样的修为不就正是大者修为的点滴么?就在大和尚临圆寂前他还叮嘱弟子们,要把很多年前,邻村百姓在青黄不接时接济少林寺的小米按照一比十的数量还给人家。虽然几斤小米不多,今天还回去的也不是什么大财富,可是,做为一代大师,在为世人、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做了那么多贡献之后,却仍能记得这些寻常事,岂不就是大者从小为开始,从小为中见舍得么? 

 

说到了现下正流行的这句“舍得”论,据说是来自于中庸之道。记者本人不喜欢中庸之道,并曾一味狭隘地认为,中庸是一种自私的中立态度,是束缚社会发展的自保思想。究竟是“舍”为了“得”呢?还是只有“舍”才会“得”呢?在大家为了自己的“得”而舍得去“舍”时,却不知道,这“舍”出去回报回来的应该是“得”还是“德”。在很多世俗的商人、市侩们都在津津有味的喝着那个牌子的辛辣之物,大谈所谓的“舍得”论时,记者也参悟了素喜大师的“舍得”认识。大和尚无欲无求,他“舍”了,也“得”了,他的“舍”是大者释怀,他的“得”是大者对人对世的“德”。要是依照记者的想法,就建议那些沉迷于“舍得”研究的专家们,都来对照一下大和尚的大者境界吧。

 

 3月5日大和尚圆寂三周年纪念日也正好是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日”,看似两个不相干的人物却有着一样的高贵品格,那就是助人为乐,乐善好施。雷锋是做好事不留名,大和尚是把做善事当成是出家人之平常事。不管是大和尚的大者风范,还是雷锋的奉献精神,都鼓舞和激励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仁人志士的成长。总之,他们的修为和作为就是我们或者是全社会所要参照和学习的人生观的北斗星。他们的点滴平常心、平常事就会每时每刻和我们在一起。

相关资料:/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7        


 

走在队伍前面的是手持法器口诵佛经少林寺的法师。

 

 

素喜大师的弟子少林寺高僧德扬(中)面容坦然、凝重的走在队伍中。

 

 

社会各界的名家贤士们也纷纷赶来祭奠缅怀这位心中的挚友。

 

 

就连队伍途径的小商贩们也在摊位上插上了黄菊,以表示对这位少林尊者的崇敬。

 

 

整个队伍越走人们加入的越多,慢慢地形成了一个长龙。

 

 

仪式前,法师们在准备仪表,以表示最这位大师的尊重。

 

 

此塔是少林寺200多年来为在世僧人所立的第一座寿塔。

 

 

仪式开始前的敬香。

 

 

德扬大师在默默的向师傅汇报这三年来自己的作为和修为。

 

 

德扬大师也代表国外的弟子们向师父行礼。

 

 

俗家师兄弟梁以全(素一)也来再看看老兄弟。

 

 

远道而来的崇拜者无法走进现场里,只好在外面默默的为大师祈福。

 

 

少林寺周围的百姓们也都纷纷赶来向这位老和尚感恩。

 

 

整个祈福活动盛况,热闹而又庄严肃穆。

 

 

千载难逢的游客可不想失去这个机缘。

 

 

标准的影友

 

 

手捧画册又一次目睹大师的音容笑貌。

 

 

看看就连卖票的都“不务正业”了。

 

 

拉来大鼓为大师敲起来。

 

 

能为少林师祖站岗是这些后生的荣幸。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是大师教诲的心得。

 

 

原来只知道少林寺的游客,这时才知道,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高僧,才有机会看到现在的少林寺。

 

 

在活动上经常会看到这个的场景。

 

 

老尼们的交流。

 

 

同龄人的感悟。

 

 

他写出对大师的感悟的书很火。

 

 

少林高僧的铁杆粉丝。

 

 


相关资讯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