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少林传奇 > 史记

《大者远去,大德可风》纪念:辱负重、鞠躬尽瘁传承少林文化的一代宗师——释素喜老和尚

2017/10/13 18:12:55 人评论

《大者远去,大德可风》纪念:辱负重、鞠躬尽瘁传承少林文化的一代宗师——释素喜老和尚


《大者远去,大德可风》


                              纪念:辱负重、鞠躬尽瘁传承少林文化的一代宗师——释素喜老和尚


《老记见证网》资深记者 聂志义 摄影报道


 

       他出生佛缘世家,童年的机缘使他对佛有了心得。他貌似懦弱憨受,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刚毅处置。他为人谦谨随和,在暴风雨来时他撑起自己脊梁。他与少林寺混为一体,演绎着及至罕有的佛家大者风范。

    

          

 
大者的风范被制成音像广为传播
  
 
少林僧众在为老方丈准备后事
 
 
小和尚一边为师爷准备后事,
一边还觉得老人家还在和他交流。
 
 
一代宗师释素喜大师
 
 
原少林寺武僧队长,释德扬师父
怀抱着大师的遗像悲恸不已
 
 
这是大师临走时为德扬师父留下的绝笔
 
 
这是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少林寺唯一的一个在
释素喜大师活着时就建起来的活人塔,
由此不难看出,大师的功德如何了。
 
 
核心提示
 
      曾经,一部电影让千年古刹少林寺跻身世界佛教文化前沿,随后,少林,少林功夫也成了不朽的字眼。
 
如今,当这些越来越让人崇尚的字眼反复出现在一种文化的前沿时,当少林禅法、拳法(武术)的演化将少林精神推向新世纪文化的高峰,并影响吸引世人对文明国度的又一向往时,我们不能忘记,也不应忘记用毕生心血默默无闻为保护少林寺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
 
      2006年3月8日上午11点20分,为传承少林功夫奉献了毕生精力,为发扬少林禅宗文化耗尽了所有心智,为保护少林寺文化遗产忍辱负重作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目前少林寺辈分最高、被誉为一代宗师武术奇才的少林寺首座长老素喜大师在少林寺圆寂。一时间,得到消息的社会各界人士蜂拥而来,通往少林寺的那条原本就行人不绝的山路上徒然增加了数倍人流。而寺内的僧众也个个神情肃穆,整个少林寺沉浸在一片经文的诵读声中。
 
佛门大者 武术奇才
 
      释素喜是少林寺三十代首坐僧,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南省佛协副主席,郑州市佛协会负责人,俗名耿,幼名栓柱,生于1924年农历9月27日,是离少林寺咫尺之遥的河南省登封县城关南街人。父母就是少林寺的居士,父亲是个书摊先生和寺院里的大师们关系甚好,年少时因家境贫寒无法度生漂泊流利,在讨饭途中因饥寒交迫时受到了少林僧人的救助,从而在幼小的记忆中就有了佛是最好的信念。
 
       1936年,大师出家到嵩山少林寺为僧,拜第29世主持僧贞绪大和尚为师 。开始时每天砍柴,挑水,在伙房做杂役,当时贞绪看这个他干活勤快,做事忍让,为人和善,开始教他少林武学。众僧也都很喜欢他,平时争着教他武术。师傅出家后努力学习,早晨在私塾读四书五经,白天上殿念经,晚上练习武术,并最终成为少林寺著名的“武”上高僧。
 
      大师一生广收门徒,可以说弟子遍天下。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近三万人,其中不少来自海外。说到素喜大师的海外徒弟,素喜大师的弟子德扬师父拿出了厚厚的资料,里面记满了素喜大师的海外弟子。德扬师父说,当年师父在武术界声名远播,很多人找师父学习少林功夫,这其中就有后来享誉世界的德扬、德建法师等以大批大师级人物,为少林武术的传承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素喜大师的另一位弟子德建师父说,素喜大师一生为少林寺武术、文化的发展呕心沥血,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他不仅精通佛禅,而且武术才华出众,被人誉为武术奇才,在他的同龄人中,他的少林春秋大刀,罗汉拳,十二段锦等武术造诣最高。
 
佛家弟子 忍辱菠萝蜜
 
       2006年3月10日上午,本报记者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内赶到少林寺。在释素喜大师生前居住的院子里,见到了正在为释素喜大师办理后事的素喜大师生前最得意弟子的释德扬,谈起师父,德扬大师一脸肃穆:“师父释素喜是我的恩师,他为人仁慈宽厚,待人和蔼,时常教导我们要与人友善,要积德行善,这种为人出事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在外界很多人看来,师父厚道甚至有些很软弱,其实他是个真正的大者。
 
       师父一生命运坎坷,三十岁时得了中风,后来诊断是帕金森。从解放前到解放后期,师父共出来五次住持少林寺事务,先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时,住持身份划成分是被定为大地主,要挨批斗的。可当时的住持年老体弱,无法继续担当重任了,师父就挺身而出接任主持事务。现在看来,前三次师父出面当少林寺住持,就是每天被批斗。但师父却没有一句怨言。
 
      1959至1961年,恰逢遇登封三年大旱,困难时期好多人都还俗了,只有师父和16个僧人却义无反顾的一直坚持,守护着少林寺的文物佛像。那时,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师父就和留下来的16个僧人自己在塔林中间开荒种地,自己自足。师父第四次出来住持少林寺事务是在解放后期,行政方丈去北京了,当时少林寺刚开始复苏,一切都还没有走向正规,住持事务的第一天师父就带头劳动,以身作则带领众僧人建设寺院。1990年,师父第五次出来住持工作,这时僧人的生活学习开始走向正规,但寺院建设混乱,师父首先恢复了法堂、钟鼓楼以及寺院路面的硬化,还原修建了大批寺内建筑。
 
       师父在保护少林寺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的贡献更是在少林寺历史中无人比拟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红卫兵破坏佛像和焚烧经书,师父还经常被拉出去批斗,但是师父为了保全历史文物,避免这些文物的失传,暗地里带领寺内僧众,协助当时的德禅住持给每人僧人分配了寺内一部分经书碑文,命令僧人全部背下。这些经书碑文分为多种字体,背诵哪个字是用的什么字体以及年号都要精确记忆,以便日后得以恢复和保存。背诵之后他们还尽量把经书和佛像掩埋在地下。就是有了像师父这样的人,少林寺的经书大部分才能保留下来。可是师父从未以为自己这样做有什么,只是说这是自己分内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做好。
 
       在寺院周围流传着一些真实的小故事:有一次为了能挖掘找出“罪证”一队无知女学生把师父拉出去揪斗。和以往一样,身揣绝世武功的师父被打得遍体鳞伤,无奈之中只好跑到男厕所里躲着好长时间不出来,红卫兵也没办法只好撤走了。还有,那时候周围小孩来寺里玩耍,就用石块、棍棒摔打大殿里的壁画、塑像,师父就用身子当着,那些石块、棍棒也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可他仍是不用功夫抵抗,事后有人问他为啥不反抗或是吓唬一下那些红卫兵和孩子,他说:一、他们是孩子不懂事;二、我们的武功是用来强身健体扬善惩恶的;三、佛家应以宽厚待人。
 
      为了继承和发展少林武术,师父经常带病传艺,从94年后,每年两次“荣身拜佛”宣扬佛教文化,用自己的言语、行为来感化他人。他还出国弘扬佛法,先后为海内外培养了百余名具有高尚品德和较高功夫的人才。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他还教化众生,感悟他人,反在他的感化下弃恶从善的地痞流氓,强盗、毒贩就不计其数,有许多人都被他感化后走上正确的道路。毫不夸张地说,师父在少林寺的发展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师父在素、德、行、永等辈分排列最高,但在我眼中是很普通的,他温和从不与人争长短,衣食住行都很朴素,还时刻教导我们勤俭节约。他经常教导我的一句话是:“忍辱菠萝蜜” ,意思是说忍让过后,你会发现就像吃了世界上最甜的水果菠萝蜜一样。师父1998年后全身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右手也不能伸展,行动不便,但他很坚强,很多事情还是坚持自己动手做。当最后查出来自己的病是胃癌的时候,虽然疼痛难耐,但是他自始至终都以乐观的态度积极配合大夫治疗,微笑地去面对每一天,让所在救治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很是敬佩。
 
      师父在病危时还记挂着少林寺,以再叮嘱要我们把少林文化传承下来。2006年2月25日,释永信方丈去看望师父时,师父一直抓着方丈的手重复这样一句话:“少林是禅不是拳”。这也是历届少林寺得道高僧圆寂之前都要向弟子们交代的一句话。
 
俗家弟子 武德修为
 
       2006年3月10日下午,在登封市武术学校,记者见到了素喜大师弟子中年龄最长的王长青,这位释素喜大师最喜欢的文武全才的俗家弟子向记者讲述了素喜大师的另外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3-1944年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我八路军皮定军将军的指示下,地下党工作者魏教员秘密藏住在少林寺中。在当时时局紧迫的情况下,师父不仅全力保护了魏教员,还组织众僧和魏教员一起抗日,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来。经过无数次激烈残酷的战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巩固了根据地的力量,也保护了少林寺的历史文物。
 
       在1960年到1962年期间,师父作为当时国家的第一批佛教学员,被选送到北京佛学院去学习。毕业回寺后,师父任少林寺武术教头。其间,他不仅刻苦研练少林武术,还如饥似渴地吸收众家之长,团结各派武术拳师,为少林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受到少林寺僧众和世人尊重的原因之一。

       1981年开拍的电影《少林寺》,使少林寺的名声大噪。据说导演最初是想拍部武侠电影,然而谈武必谈少林,最终导演决定以少林寺为背景拍摄一部武侠电影,反映中国的武学精华。电影《少林寺》播出后,许多青少年迷上了武术,纷纷到少林寺学艺,师父在认真挑选俗家弟子传授武功的同时,也告诫那些抱着不纯洁目的前来学习武者不要盲目跟风,对那些不适合习武的人,师父同样语重心长地劝说他们放弃习武,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
 
       释德虔说,师父是个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平易近人的长者。他坐值方丈室多年,每天把捐献的钱分文不少地全部交给寺院。在少林寺西边有个祀堂,他时常拿出自己的钱救济,数十春秋如一日,克勤克俭,还把每月发给自己的单金积存起要来,最终捐献给了国家。
 
      采访中,俗家弟子德泉说起素喜大师泪如雨下:“我二十四岁拜入大师门下。一入门,师父就教导我要积德行善,要讲良心,做人要光明正大。师父之所以收我为徒,他说是讲究一个“佛缘”。而在传授我少林拳法后,他又一再要我注重“武德”修为,特别是对我们这些俗家弟子在开办武术学校方面,更是警钟长鸣,告诫我们不能为名为利而忘记了少林武术传承的根本。这些都将是我一生受用、一生遵循的……”
 
记者手记
 
     按照拟定的计划,采访释素喜大师本应该是2006年2月中旬,那时他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和“初探草原行”采访计划产生冲突,少林之行不得以推迟。接到释素喜大师圆寂的消息是2006年3月10日的上午10点左右,打电话的,是他的俗家弟子释德泉。接到电话后,我有些不知所措地惶恐――这么一个长者,这么一代宗师,难道就如此消逝于视野?
      在驱车前往少林寺的路上,在采访中途,在深夜返回报社期间,记者接连收到了朋友们的电话、短信。嘱咐我要注意安全,嘱咐我把文章做深做透,要我尽可能多的把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体现出来,我再次不知所措地惶恐。为什么这样?我始终找不到答案。
       3月11日早晨6时许,当记者在键盘上敲下了最后一个字符,当素喜大师的一些零星记忆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事后,我突然找到了原因:如同千千万万的人们留恋他一样,大师或许也留恋我们。可区别在于,我们脑海里留下的全是颂扬,而大师或许希望我们记忆中关于他的印象只有两个字--“少林”。我的惶恐大概也在于此:我怕自己粗浅的文字惊扰了大师的远去。因为,那才是一个“大”者的真正宏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大者风范 大德再风

相关资讯

共有条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